相关视频
参数化思想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9D421L7ha/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yx421D7oJ/
使用流程引导
https://www.douyin.com/video/7406881674136472895
https://www.douyin.com/video/7406998155734125843
https://www.douyin.com/video/7407064101790190911
实例:直线模组
https://www.lanyue-tech.com/8446.html
实例:钣金机柜
https://www.lanyue-tech.com/8500.html
企业价值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1JoLYeE5e/
数学表达式
企业价值
使用过参数化系统的人,想必不会太多,但想必参与过系列化,改型定制过程的人一定不少
我们在某个气动行业企业做过,一次改型定制的时间,大概足够我们参数化一整类产品。
在出图工作上面,输入尺寸参数,和根据了解的定制需求,微调属性(如工艺),这已经不存在工作量了。
几乎节省了所有出图的工作量。
假设企业原本需求,是由几位资深技术,负责对接项目,负责与客户沟通,负责对需求,有清晰认知,另外还需要一二十位制图员,来将标准化图纸转换成定制需求图纸。参数化系统的导入,除了一些个别的有较大幅度调整(反应在图纸上,例如如增删特征,沉孔改通孔)这种属于需要调整特征的内容需要人工参与之外,不再需要人工了。(敲几个数字,还要雇人么?)
假设制图员按照当地最低薪资1.3~4倍计算,假设贵企有3-20个制图员,请自行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计算按月的回报有多少。
举例:
北京的最低薪资是2420元,一个制图员的月薪,假设为3倍,即7000元,某企业有5名制图员,2位资深技术;
导入参数化系统后,资深技术,我们认为其最主要价值在于客户沟通,解决疑难,与本系统无关,但制图员的作用,我们最保守估计,2名制图员绰绰有余,即月节约费用为
7000*(5-2)=21000元,请注意这是每月的压缩量
TDO个人版,提高的,是一个人的效率,企业版参数化系统,是提高整个企业的输出效率
业务沟通价值
与甲方对接项目的过程:如果业务人员(无论是资深的技术,还是满嘴跑火车的销售),最终一定是要返回给企业一份需求报告,报告中有用的信息,只有产品参数
冗余的word文档,废话一堆的内容说明,实际上对产品的最终生成,并无实质性的价值
有价值的,最理想的,是一张附图的尺寸值参数表。
如果技术人员,还需要对这张表,进行理解分析才能得出最终的设计图纸,将又是一层人力成本的消耗,如果我们的参数化系统,可以直读业务报告,直接从业务反馈的excel中读取数据,将又是一层巨量的CostDown,幸运的是,SWTDO交互系统将有可能支持输出此类模板
与设计表、方程式的不同
据我们的了解情况,掌握SW方程式的用户并不多,实际上,你掌握了,用途也不大,原因在于SW的方程式设计,有点反人类,掌握的人不多,这原因就在于它的操作太复杂,软件指导教程中,出了一个例子,只有1个零件,2个实体,仅仅为了实现这么简单的东西,恐怕没有20分钟的操作,也没什么可能实现。更何况于装配,零件数量的加倍,难度不是加倍,在你查找编辑过程中,这个难度可能是指数级的变化。
如routing一样,SW的方程是我们不那么推荐的产品,因为学会了,你也用不上,操作的时间成本太高太高
SWTDO的参数化系统,我们无法简化你的设计逻辑,无法简化你的尺寸关系逻辑,但我们大幅压缩了你的设置操作的时间成本。
换句话,你的逻辑思路在sw方程中,是很难用上的,但在TDO中则无使用障碍。
再具体一点
用SW原生方法,提取一个参数过程举例:(在低版本,反倒这个过程好像是可以简化一些)
找到尺寸,编辑尺寸,复制尺寸名,粘贴入方程式,打开相关附件(这可能是装配,可能是零件)复制部件名称,打开方程部件,管理方程式,粘贴附件名称到方程,打引号
TDO提取参数过程
找到尺寸,提取
大概不到1/5的操作,实际上,当大量操作方程式的过程中,在原生方法,不断的不断的打断设计的思路的时候,这个1/5可能还要有个附加系数
在关系方程式的设计过程中,TDO不需要设计反复切换操作环境,不需要用户对参数所需持有主的不断打开,编辑,复制粘贴,所有需求函数统一于操作界面,生成和使用过程我们可谈为精炼,这得益于我们的数据库和基于用户需求(必然需求的操作界面)
尺寸提取的要点
主参提取:注解尺寸(MBD)、所有驱动尺寸(草图尺寸,阵列数量,阵列距离,配合距离,角度等具备数字的所有参数)
方程提取:仅限驱动尺寸
一定可以提取到尺寸的SW状态如图,要点:左侧参数设置框中,一定已经出现了“主要值”
提取尺寸参数操作提示:
1. 仅支持可驱动数模变化的尺寸,如草图尺寸提取
2. 注解尺寸等,无法驱动数模变化的尺寸无法提取
3. 当特征处于待刷新状态,无法提取
4. 在Instance3D编辑中无法提取
文件布局,要求,迁移
交互参数化系统没有文件结构、文件布局要求,我们只会在顶级装配的根目录下,创建一个Back\PramPIC作为参考图片(截图)的存储文件夹
当整个产品项目进行迁移,剪切复制即可。
SWTDO交互参数化系统,使用的是相对路径,不使用绝对路径。
即:项目打包移动,所有数据不存在丢失链接的问题
可参数化的产品范围
这概念不存在,我们参数化的作用是将数字,从1,修改为2,跟你什么产品无关。
但是跟你的设计方法有关,绝大部分情况,设计方法,是可以通过数字的改变而改变的,但我们并不推荐这样做,形成巨量的方程组,将为你将来的优化与改造,造成巨大障碍
我们推荐你将参数化与特征重建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一般的产品。
但大型装配应注意,参数化与特征想结合,带来的结果是数模中引用了大量设计参考,特征A依赖特征B,零件1,配合零件2,这都在增加SW的计算量。
结果是:你的数模将运行缓慢;
与之相反,当你的数模中即没有特征依赖,也没有配合依赖,你的数模速度是起飞级别的。在我们的《参数化设计思想》视频中,讲解了加热管的低孔修改方法,这个方法,就是做特征依赖,即挖孔特征的父特征为加热棒,考虑简化方程,应该如此操作。
采用何种方法不能一概而定。
曲面能不能参数化?
当然,前提是你得会用曲线,曲率,转角半径,矢量方向如果不懂,没有给足定义,这不是我们可以通过程序来帮你定义的
你的草图,如果是黑线,TDO通吃所有产品
你得草图,如果是蓝线,能否参数化将不一定
如果你找一些海外的汽车曲面绘制视频,应可更丰富的了解曲线的定义,我们国内好像还真未曾见过此类课程
参数为什么要逐一提取,为什么不用批量提取
我们到是看别家的参数系统是做批量提取,这,我们觉着是不是缺乏经验的操作,零件如果有四五十个特征,通常尺寸参数就过百了,从上百尺寸里挑参数,难道全靠搜索么?设计的过程,有逻辑关系的参数并不多,实际上,用一个选一个,更容易让设计者保持清醒思路
SWTDO的参数系统支持一键生成,也支持逐步生成,目的就是为了让你一边修,一边试……这好像和编程的调试过程很像
实际上,我们最初的设计,也用过批量提取,但在设置过程中百害而无一利,哪怕用搜索,你同样需要去检查每一个需求尺寸的名称
与个人版的兼容互换
无论C端还是S端操作过的文件,都可以在个人版SWTDO中继续使用,没有任何影响
什么叫交互
在我们了解范畴内,做参数化的,基本就留给你一个生成界面,过程是个黑盒子,这就存在一些问题,如操作者,是否对生成的数据(图纸),十分确信没有问题?
通常,做项目对接的负责人,如果仅仅靠脑子去想,当产品简单,定制化需求明确的时候,或许很容易,如果产品略复杂,也许并不那么快速的输出成品。
抛开负责人的结论数据的准确性不谈,甲方,真的了解自己要什么吗?按我们大量的产品管理和客户交互的经验,能够给你提供一个100%没有遗漏的需求的客户,半成都不到,后期要大量的沟通,这增加了多少成本?
假设,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过程黑盒,输出的图纸,还要通过重复检查,试问:
参数化的价值在哪里?
参数化的目的,是为了产品能够快速输出生产文件,重复检查,很容易么?我们做过很多图纸审核工作,这只有做过的人才了解繁重。
更严重的是,黑盒式输出,出现变化的图纸,我们是不知道的,举例如:
在传统模式下改图纸,审核人会逐一过滤图纸错误,当某个尺寸出现错误,我们会找到设计者,重做图纸,设计者根据变更的部件,把相关部件生产文件,重新输出,再将重新输出的所有文件,发送审核人。这个重新发送的图纸数,是很明确的。有3张变更了,审核人只审核3张,有5张,审核5张。
参数化的数据一旦出现错误,黑盒的结果是,你不知道本次输出,与上一次输出,有多少变化,导致的结果是所有图纸你要重新审核
TDO的交互参数化,把黑盒打开,每一步,每一个尺寸的调整,我们甚至可以当着甲方的面完成,在每一步的改动中,让客户直接看数模的修改,让用户直观的看到产品的变化,在需求现场,就解决用户的需求错误,现场调节数模产品,最大程度的降低我们的沟通成本,具体产看我们的视频讲解。